您好,欢迎访问湘潭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村环境污染
发布者:webadmin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8-25 10:36:39   点击数:

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对策(相关阅读)
        一、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我市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水环境污染十分突出。目前,全市农村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有的河流不仅不能饮用,甚至不能满足养殖、灌溉的要求。大多数河流已被污染,特别是有机污染超标率高。诸如“垃圾往水里倒,牲畜死了往水里扔”等陋习十分普遍,造成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农村饮用水大部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监测,很多群众不能喝到干净达标的水。另外,农村个体经营户如个体豆腐作坊、畜禽加工作坊等在加工经营过程中污水随意流淌,对周边水体环境影响很大。由于水污染严重,导致每年均发生养殖死亡事故。
        2、集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随着我市农村的城镇化不断发展,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集镇转移,这对于农村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由于集镇居民的环境意识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人虽然进镇了,环境意识没有跟上,加之受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集镇环保硬件设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难以跟上,造成集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
        3、乡镇企业污染仍较严重。现有的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少数乡镇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惜以身试法。有的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不少锅炉、窑炉、生活大灶烟尘超标严重。同时由于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使一些污染问题旧帐未还,又欠新帐,不少企业想法设法应付环保部门检查,污染治理一直没有到位。
        4、农村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和处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在一些农业生产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地下水中NO3- -N含量中已经超过可饮用水的许可标准,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对土壤及农作物危害也很大。另外,有机磷农药的大量施用,使蔬菜中的农药残留现象让人震惊。
        5、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目前,农村大型养殖场普遍缺沼气池等标准化的处理设施。这些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畜禽场附近地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夏季蚊蝇滋生,恶臭难闻,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6、作物秸秆焚烧已成为一大公害。随着农村人口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作物秸秆50%以上已弃之不用,或一烧了之,或抛弃于河湖沟渠、道路两侧,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污染大气、污染水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秸秆季节性焚烧还严重影响交通、输电线路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一大公害。
        7、外来物种侵害问题。农村河道的物种侵害问题是一直没能解决的老问题。水花生等物种侵害,造成河道水面堵塞,水流滞缓,影响污水的排放和河道交通。近年我市还发现了一枝黄花等外来物种的入侵,将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
        8、淤泥累积、河床抬高。许多农村河道特别是非交通河道,因长年没有形成有效的河道疏浚投入机制,缺乏长效的管理措施,致使水草密布甚至整个水面被水草或垃圾覆盖,排蓄能力严重下降,水体污染严重。一些河道因长年淤泥积累,河床抬高,几乎干枯断流。
        二、产生的原因
农村环境恶化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主要有以下原因:
        1、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发展观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部分地方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以致在决策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一时的经济增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二是相当部分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置污染处理设施搞偷排。三是由于对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总体还不够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2、乡镇环保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形势需要。一是“兼”多“专”少。目前全市配有的乡镇环保员大部分是兼职,专职的比例很小。这样环保员的主要精力不可能放在环保工作上,许多工作只能是“点到为止”,不能深入开展工作。二是业务不精。目前镇环保助理队伍学历参差不齐,专业“五花八门”,急需加强环保操作实务培训。三是人员常变。环保工作业务性强,往往分管领导、环保助理干上一年半载才能熟悉业务,适应岗位。而部分乡镇环保工作人员变动过快,使刚刚启动的乡镇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因此,当前农村环保队伍建设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3、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工作经费紧张,一些基层环保局没有财政拨款,环境监测、监理设备老化,环保执法手段和装备落后。环保投入不足已严重制约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环保事业的发展,许多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环保工程得不到落实,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城市化进程。
        4、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难以到位。无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环境因素。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有规划目标,但是一旦考虑经济发展,那些破坏环境的项目出现在经济规划中,就全然不受环保规划的影响;或一旦注意到资金、人力、物力的实际流向时,就会注重经济增长计划,而非环保计划。
        5、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前茬秸杆影响后茬,就一烧了之;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造成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因而污染现象十分普遍,难以根治。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就如何改善农村环境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领导和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清醒认识、认真分析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真正地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环境保护业绩硬性考核制度,对市、县、乡党委、政府及其领导实施严格的环保业绩考核。另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庞大系统工程,仅靠涉农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应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切实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和人员配置、培训工作,设立专职环保员,具体负责本乡镇环保工作,并切实履行好职责,确保乡镇、村环保到边到底,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2、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财政政策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如农村环保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倾斜。另外,还需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有关精神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渠道融资机制,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
        3、加大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突出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结合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明确综合整治任务。加强城镇生活和饮食娱乐服务业的污染治理特别是废水排放的管理。对有污染的乡镇企业,要加强督促检查,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监控制度;对新建产业,要切实实行“环境优先”原则,严禁新建重污染企业。逐步对乡镇企业发展进行布局调整,以便污染集中治理。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以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市这一目标,以创建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为抓手,以转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核心,以“农村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建设生态化”为原则,全面推进全市农村生态建设。制定生态系列创建规划,积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加大生态农业县建设力度,加快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生活环境舒适化,逐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和微生物还原的良性循环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建设和完善垃圾场、污水处理厂等治污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构建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农村。
        5、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保障群众身心健康。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严格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坚决控制发生新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现象。通过设置环保投诉举报热线、信箱等渠道,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群众享受良好环境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环境管理,清查污染源,确保农民的饮水安全。
        6、加强农业科技的攻关和推广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制度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乡镇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7、广泛宣传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向农村干部宣传环境保护对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促使其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向广大农民宣传公益意识、环保意识,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个个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把全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广泛开展环境警示教育,通过反面案例,使广大干群受到震动和教育。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农民喜爱的科普宣传和文化体育等活动,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倡导购买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生活消费品,选购减量包装的商品,促使生活垃圾实施减量、无害和资源化。动员家庭成员净化、绿化、美化居住环境,将美化居住环境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使农民在创造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求内在美与外在美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