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湘潭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梁从诫自然之友
发布者:admin     作者:admin    来源:湘潭环境保护协会   发布时间:2008-10-10 20:59:28   点击数:

 

梁从诫自然之友

 

  “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1993年6月5日,正是当年的“世界环境日”。在北京郊外一座公园的古塔下,一群知识分子通过聚谈环保得出了一个共识: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组织起来,行动起来。

 

  第二年3月,由这次聚会参加者发起的“中国文化书院·绿色书院”,经过艰难申请宣告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梁从诫先生以“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宗旨,亲切地称自己的组织为“自然之友”。他便是“自然之友”的领导人。

 

  梁先生原是研究历史的学者,他的祖父为著名维新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被誉为“国宝”之一的中国建筑史学奠基人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是品貌超群的一代才女。那是抗战初期,他母亲因疾病缠身久卧病榻,而日军铁蹄步步进逼,局势危如累卵。他听见母亲和父亲商量,如果日军打到家门口,就一起投入窗外的长江。“那我怎么办?”年幼的梁从诫问。“真要到那时候,也就顾不上你了。你不是从小就听我们讲中国的士大夫精神吗?”

 

  后来,在史学领域研修梳理经年,梁从诫对所谓“士大夫精神”有了感悟。“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也就是一点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我是有机会和条件去国外,过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的。但我自知,那不是我想要过的生活,我要做的事是为自己祖国竭尽全力,去尽一种社会的责任。正是出于责任感,我投身于环保。”

 

  关于梁从诫置身环保事业,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曾作过如下评说:“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家,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什么风险也不会有,就能有所成就的。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克林顿说:“哦,那是我的表亲!”

  1995年秋,梁先生听到了一个坏消息:“滇金丝猴的生存栖息地受到了严重威胁!”

 

  滇金丝猴生活在云南西北地区,它们的数量极其稀少,属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当地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竟决定砍伐这里1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曾在白马雪山拍摄滇金丝猴的云南林业厅的职工、环保志愿者奚志农听到此讯非常气愤,他为金丝猴的命运上下奔走,四处呼吁,却毫无结果。情急之下,奚志农把滇金丝猴面临的危急处境,写信告诉了北京《大自然》杂志的主编唐锡阳。唐先生一面写信向国家环境委主任宋健反映情况,一面又把危情转告了好友、“自然之友”的会长梁从诫。

 

  梁先生闻讯后,马上通过“自然之友”的新闻界会员朋友,在报刊迅速报道传播滇金丝猴生存环境面临威胁的事实;尔后,又直接向中央有关领导写信呼吁,获得了一位副总理的正式批示,继而另一位领导也作了批示。有了两位中央领导人的明确批示,才制止了云南德钦县对天然原始森林的砍伐,国家为此给予了当地大笔财政补偿。

 

  1998年,人们竟发现那里的天然林砍伐行为并没有真正地终止。梁先生再次请“自然之友”身在媒体的会员,迅即将这一情况通报中央电视台。电视台记者很快赶到滇西北进行现场采访,并在《焦点访谈》节目中,将此事向社会曝光,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力量,迫使当地政府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切实严令禁止了对原始天然林的砍伐破坏。滇金丝猴最后的栖息地终于保存下来。

 

  1998年,克林顿访华期间,特意安排在桂林与中国民间环保人士讨论环境问题。梁先生将“自然之友”会员奚志农拍摄的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

 

  克林顿饶有兴致地问:“这种金丝猴的数量还有多少?”

  “不足1200只。”梁先生说,“而且据我们所知,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惟一的红唇动物。”

  克林顿认真地端详照片:“哦,那是我的表亲!”全场大笑。

分享到: 0